黄佳妮 法学院法学2020级学生
《目光》这本书记录了著名眼科医生陶勇在经历一场震惊全国的医闹事件后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原本是出于对陶勇医生的好奇而阅读这本书,未成想读完之后真真是受益匪浅,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沉思录,它关乎生死,关乎孤独,关乎学习……读完这本书像是与陶勇医生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谈话,在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他眼里的星光,能看到一个历尽千帆仍保持热爱与信仰的充满少年气的陶医生。
对于生死,陶勇医生的回答是,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小时候他也会因外公的去世而对死亡心生畏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经常思考,他能淡然地看待死亡,并不是他不怕死,而是他觉得对死亡恐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死亡本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医生的生死观,因为多看多思多想,对于生死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大概人对于生死的看法都有这么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亦不例外。儿时爷爷的去世让我嚎啕大哭,抽噎着对父母说:“你们不要死,不要老,好不好?我害怕。”父亲耐心地安慰我,笑着说:“傻孩子,人哪能不老不死的,那不成妖怪了,你以后就懂了。”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希望老天能让我的父母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能平静地看待死亡这件事,对死亡心存敬畏,同时因生命的脆弱而感到生命的珍贵,更加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便是死亡的恐惧为我带来的思考。
何为孤独?孤独的意义在哪?于我而言,孤独是与自己的对话,是成长,也是经历。因为孤独,我慢慢地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孤独,我渐渐地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因为孤独,我悄悄地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于不知不觉中找到自己的热爱与信仰。我非常认同陶勇医生的观点,他是这么讲的:“孤独是有价值的,他会让人有时间去倾听自己的内心,自己和自己对话,然后思考,去自我解救和提升。”每一次孤独的瞬间,都是一场心灵之旅,而孤独的价值是不能忍受孤独的人难以体会的。于我而言是有切身体会的,大学以前,经常一个人在家,每次一个人独处,就会寻找各种各样的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来消除对孤独的恐惧。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到最大,把所有自己一个人的时间用来刷手机。我过得并不充实,更遑论快乐,往往结束自己一个人的旅程时只有空虚和后悔,虚于自己什么事都没干,悔于自己不想面对孤独,恶性循环,却迟迟没有付出行动来改变这个窘境。直到后来爱上读书,在阅读中体会到心平气和的感觉,于是渐渐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旅程,享受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人的快乐与自在。最后发出一声感慨,难道孤独不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吗?
人们聚焦于陶医生身上最多的目光是他如何看待医患关系,而我最感兴趣的反而是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学习从来不是一种固定形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抱着这种心态,根本不会觉得学习枯燥,反而会视之为一种乐趣。”读到这时,我真切地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如此,一直以来,我们往往是把学习当做一个沉重的包袱,总想着赶紧把它扔掉。你怎么看待它的,它就怎么对你。因为是个包袱,拿起它时只觉痛苦,而非快乐。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就没有那么苦不堪言了。世间万物,身边的人和事,乃至一个小生命,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需把学习固定化,书本之外也有学习的一方天地。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学习,把学习当做兴趣,喜欢学习应该也不是件难事。
闲暇时分,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这本书,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阅读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幸福与快乐,这比出门游玩更叫人难以忘怀,阅读一本好书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