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图书馆-米乐体育官方

馆情动态

【2023阅读达人22】陈诗好: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22陈诗好.jpg

陈诗好 会计学院会计学2020级学生

一提到《论语》和孔子,我内心便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以前仔细品读过《论语》,也看过了关于孔子的各种作品,对孔子早就是心存敬畏。到后来读《史记》听到司马迁对孔子的点评:太史公的《诗经》有这样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我不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但却是心中所向往的。我通过阅读仲尼的论语,就仿佛知道了他的为人。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仪器具,众儒生按时演习礼仪的家庙,我徘徊留连不忍去说。天下的君王如同有才能的人身处众人之中,遇到好的时机就会出人头地,相反被埋没了就无人知晓。孔子本是一介平民,他的学思世代相传十几年,学者都以他为效法,中国谈《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的学说作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夫子可算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这种评价放眼整本《史记》无出其右了。

孔子不只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在伦理道德上他的极力推崇“孝”道这个理念 “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孝”都是人们所看重的。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孝”的阐述,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孝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结合当时的时代所说的,康有为就曾说过“世间本就无不变之法”,那么时代变了,其用于继承的部分必将发生变化。当孔子这样说的时候,它应该与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相结合,即“三年葬礼”。由于父亲去世,儿子不得不服丧三年,而且他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劳动和政治生活,因此改变做父亲的方式当然是可行的。战国初期的三年丧葬不再流行(参见《孟子》中滕文公的丧葬事迹),春秋时期对于屠杀也不得不受到质疑。由此可见,这也是孔子所不能提倡的。至于后代因遵守公约而造成的各种政治问题。事实上,用三代锄头耕种当代土地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我们理解孔子这样说的初衷,它的精神还是可以继承的。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的“孝”问题,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都变得兴高采烈起来。其中,“父道不变”,在今天李泽厚的《论语》中有一个解释,与前人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所谓‘不改变’,就是继承父亲的事业,不轻易改变。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变了,也要慢慢来,所以需要“三年”,也就是很多年后。“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方式”传统的真正原因是维持家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关键。”根据这一思想,孔子这句话的原意是传统经验无法改变。“三年不变”。意思是变化缓慢,有一个过程,没有错,不能改变。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段话中难以理解的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这是孔子论”孝”举的一个例子,但是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就产生了歧义。有人把人子比作犬马。一个是孝顺父母,另一个是饲养犬马。他们都算是“养”。然而,人与犬马在情感上是不同的。虽然动物也了解人类的本性,但在爱和尊重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人比狗和马更感性,他们可以了解父母的温暖和幸福,了解父母的思想,因此,人们不仅可以养育父母的身体,还可以养育父母的心灵。特别是,他们可以帮助父母从痛苦中建立一颗快乐的心,帮助父母摆脱他们的烦恼,这是犬马无法企及的。虽然这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但在我看来,这样解释论语的这句话更为合理,“能够养父母还称不上孝,子女赡养父母,只是一种天然的义务与责任,还谈不上孝顺。父母的犬,马,也能得到饲养,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把古时的孝顺尊重和今时的“爱屋及乌”融合在了一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这意味着在为父母服务时很难长时间保持愉快的状态。众所周知,一切都可以勉强,只是脸色不易掩饰,因为人的表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父母有着深厚而坚定的孝心,他们才能真诚地展现出幸福和温柔的表情。因此,如果你能在父母面前保持愉快的表情,你可以被视为真正的孝顺。在生活中,人们遇到困难或特别困难的事情时,总是情绪特别低落。沮丧的情绪就像写在脸上一样,让眼睛清澈的人一眼就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特别是,有些东西压在我们的胸口时很难放手,很难释放,当我们面对父母的质疑,或当我们孝顺父母时,我们不可避免表现出恶劣的态度。这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不改变我们的面貌,以一种友善的态度面对我们的亲人。

子曰:“侍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侍奉父母,遇到他们有过错,只能轻微的劝谏,如果自己的劝谏没有被父母采纳接受,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要去反对他们,虽然内心忧愁但不怨恨。”说起这句话,就想起“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一个人都会有过错,怎么会没有过错呢?只是作为儿女的不应该去指责他们,他们生养了我们,别人可以说出或指责他的错误,但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却不可以。只能采取几谏的方法,如果父母不听从,我们也只能接受。如果父母做的错事需要我们也去做,我们可以采取恭敬的态度,可以不去做,但不可以当面反对他们。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说,每个父母都有过错,但这些过错是不可以由他的子女去当面指出的。儒家求仁,先从孝悌做起,与父母合一,有过几谏,不从不怨,一力承担,便是君子担当。扩充之,待人忠恕,即是求仁之道。

在考察《论语》中的我也不随意倾倒,我爱孔子,是因为它像一盏灯打破了夜的黑暗,是一道光,一直指引我前行,让我有了目标,对孝道,我一直都在发扬与学习,不只是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推崇孝道。制造盲目崇拜不是儒家的所想要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因此,或许,你不必崇拜孔子,或许,你也可以反对仲尼。但是,只要你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世界的认可,你也能得到儒家思想的认可和尊重。所谓儒家首先注重孝道。可以说孝道对我们多重要,对当今世界的改变是多么的深刻,一个人在没有孝道的情况下谈论利他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都是荒谬至极的。所以说,我们要走进孔子,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网站地图